靜思妙蓮華第38集

38集《靜思妙蓮華》


忖己德行 忖己利他
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

「凡夫心思不離煩惱,所以為業力之所纏繞」,這就是凡夫的心。凡夫在日常生活中,面對煩惱,心念起伏,輪轉在生死中,沒有休息,煩惱會起業,所以叫做「有漏」。漏就是煩惱,煩惱的起源就是漏,我們日日都隨著凡夫的心思在流動,當然又起惑、造業,每天聽的法都漏失掉。時間過得這麼快,還有多少時間能讓我們流失,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時日。


凡夫心思不離煩惱
為業力之所纏繞
心念起伏
輪轉生死
無有休息
由煩惱起業
故名有漏也
與大比丘眾
萬二千人俱
皆是阿羅漢
諸漏已盡
無復煩惱
逮得己利
盡諸有結
心得自在
《法華經序品第一》


前面已經說過,「諸漏已盡」就無復煩惱了,既然不再有煩惱,那就「逮得己利」,逮得之意就是「讚嘆堪受供養之德」,所以「逮得」,就是說我們斷諸煩惱,諸漏已盡,無復煩惱,這個時候才真正開始能接近德,被受供養、被尊敬的德,能夠帶領眾生入人群的德。領眾的德,也是要諸漏已盡,斷諸煩惱,這樣才是有德,所以說「逮得己利,證修德之意」,意思就是我們所修的德。


前面說過,我們修德要自己自治,每天聽法,聽了之後有沒有攝入心?若已攝入心,我們的錯誤,是不是自己有自治呢?常說,戒、定、慧,戒,防非止惡,我們在生活中是否有行於戒?我們的心是否有常常預防,起心動念不要有偏差的念頭;時時警愓自己的行為,錯誤的方向,毫釐都不能偏差,是否有這樣自治?所以說修德,就是要內心自治,若內心有自治,就是「逮得己利」,很歡喜,已經得到自己有利,因為證果了,就是去除煩惱。


能夠消滅一分煩惱,才能證得一分智慧,煩惱若全部消滅,智慧全都現前,「由智斷執」,有了智慧,我們才能斷除執著。凡夫都是執我,執著自己,自然世間一切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些煩惱很快就覆蔽我們的心,這都是由一念執。法,很好的法,我們能接受,但是我執,起我慢、起疑心,善法就是在我們面前,我們也自斷善法,不接受,這都是執著。


所以我們要用智慧斷執,我們的執著,自己的心態,自己最知道;喜歡這個人,怨恨這個人,彼此之間,人我是非,這無不都是在一個「執」字。所以我們要以智慧斷執,在內心下功夫,外面才能有德行。「以智斷執功德」,我們已經得到了,用智慧斷去一切執著煩惱,得到德「證無為理」,我們就能夠證得無為的道理。


「逮得己利」
逮得一句
讚歎堪受應供之德
逮得已證修德之意
由智斷執功德
證無為理


什麼叫做「無為理」?為,就是造作的意思,無為,就是沒有造作,沒有攀緣。「無因緣造業」我們既然把執著都斷掉了,自然事理都清楚了,就不會再去攀緣,不再受六道輪迴生死。「無生住異滅四相造作」,也是叫做無為,生、住、異、滅,是心理四相,我們日常生活,看外面的境界,聽外面的聲音,周圍的人我是非都是從心生,生起了好、壞,就像過去說過的一個故事。


一位修行者,有一天在外行走,看到蓮池的蓮花開得很漂亮,生起一分歡喜心,他停在蓮池,欣賞那個花及周圍的境界,卻來了一位農夫,把蓮花一鏟就離開了。修行人說:「蓮花在池中那麼漂亮,為何你要鏟了它?」農夫說:「你修行,心平平靜靜,何必被這蓮花給誘引了呢?」


看,修行人對外面的境界,同樣也會看到很美,心就被吸引了,這叫做「生」;在那個地方欣賞,「住」;忽然間農夫把蓮花鏟除,「異」;池中沒有蓮花,水濁了,「滅」。我們人人不都是這樣的心境嗎?


這種生、住、異、滅,我們無法滅除,這樣我們就是還在造作中,我們的心還執著在有為法。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到無為法,沒有得失的心,沒有執著的心念,一切的煩惱,已經沒有停住在我們的內心了,這樣叫做無為,叫做真理,真理的名叫做無為法。


為者
造作之意
無因緣造作
曰無為
又無生住異滅
四相之造作
曰無為
即真理之異名也


我們平常說這是「真理」,但真理本來就是看不到,讓我們自己的心思去判斷,所以逮得己利,我們若可以,心都用智慧來斷除一切,就能得到無為法,「己利成就,方受人天供養」,這是應供的意思。前面說過「應供」,要先把內心的煩惱全都去除之後,我們才能得到供養,意思是我們要有這樣的德,才堪得受人的供養,堪得受人的供養,就已經是破諸煩惱。


故云己利
己利成就
方受人天供養
應供義也


「自忖己德」,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自己,自忖自己的德行。己利,是我們自己的利益,修行不就是為了要得到,這種斷煩惱、得智慧呢?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」,大家每天都這樣回向,智慧真明了,自己是不是有得到?冷暖自知,自己才知道。


修心,我們若只是自得,這樣夠嗎?「如修心忍苦堪受勞身而作」,我們修行,必定要修我們的心,要能忍受周圍環境的苦行,我們都願意做得到,尤其是勞身而做,很甘願去做,不是要來享受的,修行絕對不是要享受,修行是要甘願去做,才是真修行。


忖己德行
忖己利他
如修心忍苦
堪受勞身而作
食住清貧
應供義也


我們在生活中,就要先堪得受生活的考驗,「修心忍苦」,還能堪受很辛苦的勞作,「食住清貧」,無論是吃、住都很簡單,生活物質很簡單;還要「勤修精進」,早晚課誦、禮拜,不能散慢,「擎跪而拜」,我們要時時用很敬重的心,向佛禮拜。


以上所說的都是為了我們自己,自己真的是甘願去除了富有的生活,離開世俗的欲念,願意走入佛門來修行,必定要堪得受身心的磨練。現實生活的勞苦、清淡要堪得受,還要再不斷地精進磨練自己,「唯求自利己德」,這樣就是自利我們自己。修行不是修給別人,精進,也不是為別人,是為自己,鍛鍊自己的身心,這種已修己得,就像世俗有句話說,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,各人修各人得,各人吃各人飽。


前面說的都是為了自己,真的不要在六道輪迴中,我們要追求無為的真理,所以要去除掉生活中的執著,但「唯求自利己德」,求己利,不「兼顧他利之意」,不兼顧別人,這樣「有缺德之憾」。


食住清貧
擎跪而拜
勤修精進
唯求自利己德
無兼顧他利之意
乃有缺德之憾


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前四十二年中說方便法,到他第四十二年開始,正直捨方便,佛陀對大家說,「過去大家修行,只是自利而已,不對,要再兼利他人」,兼利他人,就是行菩薩道,所以我們現在最重要的,就是除了自己要自利,但是記得也要兼利他人。

在慈濟宗門,我們必定要貼近佛心,接受佛的教法,在我們的行動中走入人群,這就是我們所要修行的。進來精舍,「靜思法脈勤行道」,勤行道就是前面說的,要耐得了那分身心的苦勞,耐得了生活的清淡。「慈濟宗門人間路」,我們開啟了慈濟這個宗門,要自利,還要利人;自利,就是要好好修養自己的心,「自修德,自治心」,自己的德要自己自修,自己的心,自己要自治,這都是在靜寂清澄,才能志玄虛漠。


我們達到無為理,無為,就是不再造作人我是非,攀緣,這些我們全都去除了,才有辦法真正的成就自己的德。「逮得己利」,就是自己的德已經成就了,才能接受他人的供養,在利的供養,我們平時就是自力更生,但是敬的供養,我們若不修德,要如何接受,要如何去領導別人,「行」的人群呢?所以我們必定要有先得己利,才能領眾前行。


佛陀是三界導師,也是大宅中的長者,到底我們是不是有接近?我們必定要接近法,能入法中,就能富有,富有我們自己的智慧。學佛其實是學如何去掉煩惱心思,如何才能接受佛法入心,要斷除一切執著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